摘要

沙卡布拉揚(1942/05/04~),本名鄭天送,華文筆名為鄭穗影,「沙卡布拉揚」原來是其參加世界「地球語」(ESP)學會會員的名字,現在則做為他的臺語文筆名。1949年全家往南搬遷至屏東大母山(大武山)腳下的潮州,從此後便在此地成長。1988年4月進入日本專修大學教書,目前長期旅居日本。

本論文採取「依戀」和「除魅」兩條徑路去觀察探討沙卡布拉揚的臺語詩作品(1972-2005),可以發現沙卡的臺語詩呈現溫柔與批判的兩種截然不同詩風,前者依循「依戀:屏東地方」的徑路描寫詩人的屏東家鄉,詩人透過「潮州庄」、「大母山」和「故鄉生態」、「少年記憶」等不同板塊拼貼心中的「原鄉圖騰」,藉以穿過記憶甬道找回屏東故鄉的美好。至於「除魅:臺灣記憶」則是以批判性較強的「臺灣系列」作品,從「記憶臺灣」和「除魅臺灣」兩種思維進行敘述,前著描述詩人心中的美好臺灣印象,後者則以「政治除魅」和「土地除魅」兩種方式淨除臺灣的妖魅,而其最後目標仍是期待臺灣終能「脫離魔咒」,開出理性和自主的民主花朵。沙卡布拉揚的臺語文學主張,實可視為屏東文學者如黃石輝等人提倡用臺灣話創作鄉土文學以便能為「臺灣主體性」發聲的延續與強化。

關鍵詞:屏東、臺語詩、鄭天送、沙卡布拉揚、大武山、潮州
2014 第四屆屏東文學學術研討會文學地景與地方書寫


2014屏東文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摘要

本文以陳冠學及宋澤萊有關屏東山海地景的書寫為分析對象,將先說明陳冠學書寫裡的大武山崇高壯美形象,進而所構成他田園景色的自然書寫。次而分析屏東海岸地景,如何在宋澤萊作品中再現,又在他作品中佔有何種地位,從而說明「屏東經驗」在他生命及創作中的影響。

陳冠學與宋澤萊兩人,對於屏東自然之景深刻的描述,一山、一海,在不同地景背景之下,卻有著相近的感覺結構,對於逝去的過往──還未受到資本主義工商活動強烈侵蝕下農業社會的追懷,則是兩者共同之處。

本文結論從而也要說明,陳冠學和宋澤萊有關的書寫,恰將屏東的山、海美景,以文字保留下來,除了豐富了屏東文學的樣貌,所呈現的觀點,更值得再加以深思與討論。

關鍵詞:大武山、屏東海岸、地景文學、陳冠學、宋澤萊
2014 第四屆屏東文學學術研討會文學地景與地方書寫

2014屏東文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引言:從生活到書寫」摘錄

台灣族群表現鮮活的片段:人物、時間、空間、行動、移動、起始、終點、洞見、不見……,從這即時的切片,轉換到屏東霧台鄉魯凱族好茶部落的奧威尼‧卡露思盎(1945—)和屏東山地門鄉排灣族青山部落達德拉凡‧伊苞(1967—)的書寫上,生活中的「原生態」確實充滿了各種有形與無形的折衝、對話以至「衝突」,在文字的世界,兩兩或有無異曲同工之處?作家在文字中,為「生活(生命)」的種種提出疑惑的同時,也提供了找尋和理解的機會,讀者因而比較可能跨越時空、環境、思想、文化、情感……的隔閡,藉著奧威尼‧卡露思盎和達德拉凡‧伊苞這兩位來自不同部落、族別、性別和世代的書寫,不妨細細體察他們是如何提醒我們這些所謂的現代人,何謂──會呼吸的世界,有禮貌的時間。

2014 第四屆屏東文學學術研討會文學地景與地方書寫


2014屏東文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要

屏東最有名的地景是墾丁,位於恆春半島。2008年由魏德聖導演的電影《海角七號》,透過對恆春地景的鋪陳展示、恆春人情的刻畫描繪以及恆春特色的挖掘彰顯,體現著濃鬱的臺灣本土風味。小說《海角七號》是以電影劇本原著為藍本的改寫,豐富和填補了關於情書被找到以及情書內容之外更多的故事細節和時代背景。本論文嘗試從地景、人情與特色三方面來說明恆春作為電影與小說地景的意涵。在小說與電影中,著重介紹有在地特徵的事物如原住民小米酒、月琴等,通過愛情與音樂這兩條線索,涵括著臺灣當下鄉村社會的民俗、愛情、經濟、文化等各方面,試圖通過關於恆春的敘述,描繪出一幅充滿歷史惆悵、人情溫暖與現實困惑的鄉土臺灣之景象。地景描述、風土人情以及傳統元素的運用使得恆春綻放光彩,同時也展現與外來文化和諧共生,共同促進的可能性。而恆春作為觀光勝地,在淋漓盡致的影像敘述和小說語言表達中,更加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關鍵詞:海角七號、恆春、魏德聖、藍弋丰
2014 第四屆屏東文學學術研討會文學地景與地方書寫


2014屏東文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要

地景書寫的素材,廣義而言,從山川地理、人文歷史、建築景觀,擴及鳥獸花草、地方人物、宗教信仰,甚至布袋戲、歌仔戲、歌謠等文化風物,這些地景素材經由作家的文字詮釋,寄意言情,不只記錄成長過程與土地互動的珍藏記憶,同時折射地理風貌、歷史人文與現實社會的演變,幫助我們認識與建構一個地方的特殊人文景觀,形構地方與身分認同,甚至凝聚族群的共同意識。屏東現代詩人對於家鄉的地景書寫,大多出現於1987年臺灣解嚴之後,由於本土化的鄉土意識與在地化的土地情感益趨濃烈,建立臺灣人自我圖像的文化表現也更被凸顯。本論文將針對以下屏東作家相關作品探究,原住民族:奧威尼‧卡露斯盎、讓阿淥‧達入拉雅之;客家:曾貴海、陳寧貴、林清泉;閩南:郭漢辰、傅怡禎、黃慶祥、陳雋弘、黃明峰,還有移居屏東的沙穗。依序就原住民族的神聖地母、客家族群的墾拓歷史、地方風物的撫今追昔、墾丁山水的入理生情等四類書寫面向,並輔之以人文地理學觀點為論述依據,窺探詩人們如何以地景為媒介,凝聚族群意識、見證家鄉變遷、形塑美學符號,以及建構地方認同。

關鍵詞:屏東作家、現代詩、屏東地景、人文地理學、區域文學
2014 第四屆屏東文學學術研討會文學地景與地方書寫


2014屏東文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要

臺灣現代小說中會出現屏東場景的,仍以在地作家居多,本論文擬搜尋臺灣現代小說中的屏東書寫,不限於屏東作家,擺脫作家的籍貫,就作品中的屏東書寫來分析。所歸納出的臺灣現代小說中的屏東書寫,發現從歷史與鄉土的角度是其特別著墨之處,在時空的衍伸中,屏東人/物的影響力一一展現,屏東或成為臺灣三百年歷史的隱喻,或成為人物的救贖,所以本論文依此題材與主題,分為歷史的隱喻、鄉土的凝視、一種救贖的可能等三個面向來討論這些小說,所涉及的小說家有陳冠學、施達樂、龍瑛宗、宋澤萊、蘇偉貞、郭漢辰、周芬伶等人。屏東有其獨特的地理性、社會性、生態性價值,文學上也產生多樣的景深。小說家以文字豐富屏東文學的內容,這些創作都是可貴的文化資產。

關鍵詞:鄉土語境、歷史記憶、地景、屏東書寫
2014 第四屆屏東文學學術研討會文學地景與地方書寫


2014屏東文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要

過去台灣民間傳唱的歌仔冊、或是歌仔戲都有一些反映時事的歌曲或是劇目,其中有一部分是以台灣本島發生的災難為主題,像是〈八七水災歌〉、〈中部大震災歌〉等等。這些說唱故事歌用庶民百姓的觀察角度紀錄災難發生的情形、以及對於民眾的影響,由於民間藝人長篇說唱的習慣,這些歌仔冊的內容像是報導文學一般描寫詳實,採用「四句聯」這種歌謠的方式也使得這些歌詞內容在民間更易於流傳。

2009年8月莫拉克颱風侵襲台灣造成「八八水災」,屏東地區災情嚴重。「台灣歌仔戲班劇團」受邀為屏東災區募款並到屏東災區演出,因此以傳統「四句聯」方式編寫〈同心救災歌〉、〈重新來打拚〉等〈救災歌〉系列故事歌,在歌仔戲演出之前由演員聯合演唱。2010年再度受邀到災區演出時,改編京劇《鎖麟囊》為歌仔戲版本,為求符合「災區重建」的宣導目的,擴充原劇中「水災」的情節,並建立「重建家園」的主題。

本文以「台灣歌仔戲班劇團」演出的〈救災歌〉系列、以及歌仔戲版《鎖麟囊》為例,探討當代用台灣民間歌謠、戲劇書寫災區、災難的表現,這些歌謠、戲劇如何與當代的「時事」結合,也是研究台灣民間敘事歌謠一個值得觀察的重點。

 

2014屏東文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要

本文以清代至日治時期(1871、1874~1945)日本人針對牡丹社事件及屏東地區風土景觀,抒發情志,託物起興的古典詩為探討對象,解讀其內涵。

本文分五節:一、緒言,說明撰述動機、取材和論點。二、石門堡上旭旗風—詩寫牡丹社事件,1874年5月至12月,日本派兵攻打排灣族牡丹社、高士佛社部落期間,在戰地的官員、軍人和次年日本國內詩人吟詠的詩作,凡8首詩,有戰勝者觀點的傲慢,也有悼念戰場死傷的悲痛之情。三、一叢瑞竹碧琅玕—詩寫鵝鑾鼻和糖廠瑞竹,將日治時期分綏撫期、同化期和皇民化期3階段,檢視日本人來屏東考察、觀光後留下的詩作,書寫對象有鵝鑾鼻、燈臺、石門戰場、四重溪溫泉、下淡水溪鐵橋、屏東書院、蕃舍和屏東製糖會社內的瑞竹等。四、日本人書寫屏東詩作的文化關照,列舉4項:日本人筆下的臺灣原住民、瑞竹傳說、皇恩廣被殖民地及書寫屏東景觀。五、結論,確定安籐定所吟2首七絕,為日本人書寫屏東之嚆矢;水野遵及久保天隨等人的詩作,可列為清代、日治時期屏東古典文學。

關鍵詞:牡丹社事件、日治時期、屏東地景、鵝鑾鼻燈臺、瑞竹

2014屏東文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要

本文就陳城富生前描繪屏東之詩篇進行分類,析分為六堆客家類地景,選錄十首,宗教觀光類地景,選錄二十一首,歷史文化類地景,選錄四首,計以選錄的三十五首進行賞析,並以詩可以結合歌曲、書法、繪畫、地景、冥想等進行相關的創意發想,冀望將屏東風光與特色行銷出來,讓舊雨新知增添一些同樂與幸福感。

關鍵詞:陳城富、屏東地景、古典詩、文化創意
2014 第四屆屏東文學學術研討會文學地景與地方書寫


2014屏東文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01  

C02  


2014屏東文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