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7.論文摘要 (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摘要

 

海洋文學可以說是近年來台灣文學領域中最興勃的次文類之一,學界討論的聲響不斷,從單篇論文到學位論文常可看到其身影,但於海洋(文學)教育的研究常常僅只停留在國中小階段的討論,高中職,乃至大專院校的場域分析則付之闕如。設若我們同意海洋文學是當今「台灣文學領域中最興勃的次文類之一」此一命題,海洋文學曾否對校園閱讀產生影響?它又是如何「入侵」校園產生影響?影響程度的強弱大小又是如何?以及,它如何內化閱讀者的心理,進而改變閱讀者的行動力呢?

本文即以此數端出發,試圖尋找可能的答案。由於客觀條件種種限制,本文僅能限縮調查在屏東區域學校,抽樣問卷2所高中、2所高職及2所專科學生共668份樣本,除前言、結語外,另分(1)海洋教育的回顧與現況;(2)屏高中職學生海洋(文學)的認知分析,等兩小節。

針對本次研究,在1990年代興起海洋文學,似乎尚未如網路文學般對高中校園產生襲捲影響,而學生的海洋意識似乎也頗為制式化,結果顯示縱使21世紀以來,中央政府不斷強化政策中的海洋比重,而教育單位也建立有關海洋教育的專責小組,但我國的海洋文學教育似乎仍在起步階段。

2014屏東文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 要

余光中至今曾踏足在大陸、香港、臺灣、歐美之間,而每一次空間的轉換,都面臨了文化身分認同的自辯證。詩人曾聲稱:「大陸是母親,臺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歐洲是外遇。」這些生命經驗融鑄而成了「中國結」與「臺灣情」兩大寫作主題,前者表現無法割捨的母子親情與血緣關係,詩人藉由時空穿梭的書寫,或透過兒時記憶以撫慰內心缺憾、或藉由古典意象以進入文化原鄉、或緬懷歷史以追溯過往時空,從中形塑對家國美化的、理想的虛構想像。至於「臺灣情」主題,詩人與臺灣雖無血緣關係,卻情同相識、相知到相惜的夫妻情感,藉著遍佈「臺灣」知名景點和地標的作品,從中建構居家定位的真實空間,積澱安身立命的土地認同。

余光中定居高雄之後,迄今總共出版四本詩集,分別是《夢與地理》、《安石榴》、《五行無阻》、《高樓對海》,詩集內容對於南部的風土民情著墨甚多,呈現詩人探訪南臺灣的地理人文景觀。本論文以余光中詩寫屏東作為切入點,主要是以人文地理學為思考途徑,焦點在研究余光中屏東書寫的空間意識,亦即詩人對於存在空間所蘊藉的意義。首先就詩人與南臺灣的結緣切入,研析余光中為何「屏東」地景著墨甚多?其次以新詩為主,散文為輔,探勘詩人在這些文本中出現了哪些地景,以及融入了哪些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等感官聯結,來建構「屏東」地景最後援引段義孚(Tuan Yi-Fu)和瑞夫(Relph)等人文地理學者對於「地方感」的界定,歸結余光中詩寫屏東的特色與意義

 

關鍵詞:余光中、現代詩、屏東、人文地理學

2014屏東文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 要


    文學是人生的反映,詩歌更是文化心靈的結晶,因此客家現代詩為深入探索現代客家族群心靈最重要的鎖鑰。出生成長於屏東六堆客家庄的醫生詩人曾貴海,其用客語創作的詩集《原鄉‧夜合》,是一本描寫六堆客家地區歷史、地理、人物、事件的現代詩作品集。本論文主要是從其詩歌所描寫的六堆客家歷史風土人物故事的種種生活圖像中,尋繹詩中所透顯的六堆客家族群心靈圖像。研究的方式,主要先分別從歷史滄桑與原鄉認同、庄落變遷與文化流失等歷史、地理的時空背景兩方面入手探討,繼則以活動在這時空背景下之人物關係,特別以男性對女性的讚頌與壓制來對具有客家特色的女性進行分析,最後則歸納其中屬於精神層面的族群信仰與族群性格,希望能以此方式建構出六堆客家族群的心靈圖像。

關鍵詞:六堆、客家、心靈圖像、現代詩、《原鄉.夜合》

2014屏東文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重見白橋》不僅從跨國視野再現異性戀霸權之強大、普遍和根深柢固,還穿透表象觸及深層結構:權力建構的性別話語及其挾帶的規範壓迫。小說除了揭示同志遭受恐同的排斥、污名化的偏見、象徵暴力、病理化的歧視、罪行化的懲罰、非主體的對待等現象,並以此作為抗爭訴求外,還藉小說主人公兄弟2人的交往,以及一個傅科式異質空間的聚合,來反寫主流社會異性戀霸權的無所不在,並凸寫「異」「同」世界流動的可能,傳達了以溝通獲得肯認來拓展同志空間的務實信息。在面對同志處境的書寫策略上,《重見白橋》的微妙處即在嚐試接合並平衡抗爭與溝通這看似不相容的二個面向。「和平,如果我們可以;戰鬥,如果我們必須」,這是後現代的基進,也是後現代的中庸。於此可見作家阮慶岳在文字背後所透顯的性別再現政治意識。這樣的創作意識與書寫策略放在台灣同志小說的大傳統裡觀照,可說是既有繼承,也有創化,其後續效應值得關心台灣同志小說發展的讀者持續觀察與耐心等待。


2014屏東文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  要

 

    日治時代的新文學運動裡,屏東詩壇雖然沉寂,卻不代表缺席,經過黃石輝、楊華與劉捷等人的默默耕耘,不但突破殖民者的思想箝制,也歩出古典文學的影響,讓這片土地上的事物心聲,化成動人的詩篇。一九六○年代中,就讀屏東農專的詩人吳晟,主編校刊《南方》與《屏東農專雙週刊》,提倡文學創作。七○年代初沙穗與連水淼等人在屏東創辦《暴風雨》詩刊,雖然時間不長,卻也是屏東文壇第一份專業詩刊。到了七、八○年代,《屏東週刊》和《屏東青年》兩個文學園地的出現,對於苦無發表園地或無學習對象的年輕學子產生很大的鼓舞作用,這也標示著新詩向下扎根的時代正式來臨。而李春生、路衛、朱煥文、黃基博、林清泉、許其正、沙穗、林美娥、連水淼、陳寧貴、曾貴海、李敏勇、利玉芳等縣籍詩人,也以旺盛的創作意志,描寫人民土地的事事物物,展現邊緣文學的特異風采。屏東縣文化處從1993 年開始,定期審定編印「作家作品集」,讓縣籍文字工作者有了出書的管道,也順便將前輩作家的作品,重新歸整與保存,以供後代文學/文化工作者參考與運用。而1999年之後開始舉辦的各類文學獎徵文社區大學現代文學課程與擴大舉辦的文學營,鼓勵不少縣民學生(如吳順文、吳育臣、高菀苓等加入創作行列也讓更多文字工作者涂耀昌、洪柴、黃慶祥、張月環、黃明峰、郭漢辰、張太士奧威尼‧卡露斯、讓阿淥‧達入拉雅之)有較多元的表演園地,讓屏東地區新詩創作風氣達到一定的成效。

     縱觀《彰化縣文學發展史》、《臺中縣文學發展史》、《苗栗縣文學史》、《臺中市文學史初編》、〈鳳山文學發展簡史〉、《高雄市文學史》、《澎湖文學發展之研究》、《高雄市旗鼓地區之文學地景書寫研究》、《南投縣文學發展史》等區域文學研究地陸續出現,除了展現各縣市政府越來越重視當地的文學發展與研究,也顯示全面性屏東文學研究尚有很大的成長空間。本文立足於《屏東縣藝文資源調查報告書》、《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藝文篇》與「屏東作家文庫」的基礎上,擬用文學發展分期觀點切入,以爬梳屏東地區新詩發展的歷程與特色。


2014屏東文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要

 

自古以來,中國盛行立碑,清代移民將此風移植到臺灣。立碑地點以寺廟最多,此與寺廟為當時民眾最常聚集的公共場所有關。清代屏東地區碑碣依照內容和功用,可以分成沿革碑、紀事碑、頌德碑、捐題碑和示禁碑等項。沿革碑旨在敘述事物發展和變化的歷程,屏東書院所立章程可見地方望族對文教的貢獻;紀事碑在記載事實,以地方史事最引人注目,舉保鄉衛土的義民碑記為例,斯為六堆客家忠義精神的表徵;頌德碑目的在頌揚功德,多用於地方循吏,以頌讚清代官吏的治績;捐題碑紀錄眾人募資捐修建設公共物產的事蹟,以捐建寺廟居多,另有捐獻產業以換取香煙者,其次為地方建設,如設置義渡,以及重修於日治時期的門樓,猶見清代紀年為特例;示禁碑意在公告和警示,分成惡習、拓墾、塚地和祠廟祀業等類,可知當時社會風氣和官場文化。


2014屏東文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